南京江宁援疆教师、特克斯县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副组长顾宏健:五年前,作为“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一员,作者曾在伊犁工作一年半,将那里的山川与生活气息深埋心底。五年后,怀着对伊犁风土人情的眷恋和对边疆教育的热爱,作者再次踏上援疆之路,在特克斯八卦城重拾教鞭,播撒知识的微光。雪山映照旧景,河谷流淌新声。山河是无声的课本,作者愿作那解读山河的教书人,将伊犁的美与希望,融入每一堂课,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当我再次踏上伊犁河谷的土地,讲台上的粉笔灰在阳光下起舞,竟与五年前无异。天山雪线依旧在云间若隐若现,特克斯河仍在山谷中唱着千年的歌谣。只是这次,我的教案里增添了更多新内容——用地理的视角,探寻这片土地深藏的奥秘。我的课堂总是从一张地图开始。当我将中国地形图投影在课件上,孩子们的眼睛会瞬间亮起。“老师,天山在哪里?”“伊犁河谷为什么这么绿?”他们的手指在地图上急切地寻找。“地球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在新疆伊犁,山河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教材。记得讲解喀斯特地貌时,我展示了在科桑溶洞拍摄的钟乳石照片,哈萨克族少年叶尔代问道:“老师,这些石头要长多少年?”我回答需几十万年甚至更久,他睁大眼睛,郑重地说:“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光了。”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地理课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学生打开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今年特克斯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三月中旬,又一场大雪覆盖了八卦城。教室里暖气咝咝作响,我在等高线地形图前为学生们讲解冰川运动。窗外是真实的雪山,窗内是纸上的山脉,孩子们的目光在两者间穿梭,仿佛看见冰雪在时间中流动。有位叫古丽娜尔的姑娘忽然说:“老师,我觉得地理课就像在解大地的谜语。”她的手指正按在帕米尔高原的位置,那一刻,她眼里的光比昆仑山的玉更明亮。第二次援疆支教,我更偏爱用新疆本土的例子来讲课。在讲《植被》一节时,我会详解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在讲《河流与湖泊》时,“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成为课堂上的明星;在讲《三大类岩石》一节,我带来了大量石头标本——天山的花岗岩、特克斯河的鹅卵石,甚至还有琼库什台牧场捡到的化石。这些沉默的石头仿佛开口说话,诉说着大地亿万年的故事。有时黄昏漫步至特克斯河边,看着夕阳将河水染成橘红色,我思索着,或许多年后,我教的学生中也会有人走上讲台。天山的风将继续吹过特克斯河谷,像永恒的教书先生,一遍遍讲述着大地的故事。我们这些援疆教师,不过是山河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桥的这头连着青春热血,桥的那头通向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