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斯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卦城内的转场、玛格孜木(饮品)、特克斯县奶茶习俗(茶俗)、玛纳斯说唱、马具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印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轨迹,凝结着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八卦城,传统马具制作技艺以其独特工艺与深厚内涵,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成为落实全会精神、推进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传统马具穿现代“彩衣”,游客与骑马打卡“新疆·刁羊之乡”
在有着“新疆・刁羊之乡”美誉的特克斯县齐勒乌泽克镇齐勒乌泽克村,自治区级马术(速度赛马)二级裁判员、哈萨克族马具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努尔波力・孜依拉布力的家中,每天清晨都会响起彩绳交织的窸窣声。一家人围坐成圈,彩色绳索在指尖翻飞,转瞬便勾勒出纹样精美的马笼头雏形。“针脚要密实,纹样需对称,既得让牧民骑马时结实耐用,也能在赛马场上撑得起场面。”努尔波力拿起刚完工的马嚼子,指着细密的绳结介绍,如今伊犁州直各县都有他们的订单,日均收入可达1600元左右。阳光下,马具上的彩绳折射出别样光泽,既有哈萨克族传统纹样的古朴,又透着符合现代审美的灵动,这正是其广受市场青睐的关键。

△自治区级马术(速度赛马)二级裁判员、哈萨克族马具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努尔波力・孜依拉布力在教邻居编织马具
马具制作曾是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游牧生活的必备技艺,马笼头制作作为其中重要组成,深刻彰显各民族文化交融特质。结构设计上,游牧民族以坚韧皮革、羊毛绳编织筑牢实用根基,汉族编结与金属锻造工艺的融入则让卡扣、缰绳连接处更精巧牢固,实现实用需求与工艺匠心的互补;装饰表达上,蒙古族银质饰件、维吾尔族刺绣纹样、哈萨克族传统绳结相互借鉴,既保留民族文化辨识度,又凝聚共同审美追求。这门技艺的传承发展,见证了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活具象。

△融合现代时尚的马具
作为家族第二代传承人,努尔波力从小跟随父辈学习选材、编织、定型,练就了“一眼辨材质、一绳定版型”的绝活。“做马具最讲究良心,必须选用耐磨损的优质彩绳,编织时每平方厘米的绳结不能少于8个,这样才能经得住草原的风吹日晒和赛马的激烈奔跑。”他介绍,传统马具不仅是生产生活工具,更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如马笼头上的“生命结”纹样,便寄托着牧民对平安顺遂的美好期盼。
然而,工业化浪潮曾给传统手艺带来冲击。“十几年前,便宜的机制马具挤占市场,不少老匠人都改行了。”努尔波力回忆,他也曾陷入迷茫,直到发现越来越多游客和马术爱好者开始追寻手工马具的文化价值。转机就此出现——他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优化纹样设计、调整色彩搭配,开发出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价值的系列产品,既满足牧民日常所需,又成为游客青睐的文创精品。

△彩色现代马具
日子红火起来后,努尔波力萌生了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的想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私藏的宝贝,大家一起做才能传得更久、走得更远。”他主动邀请村里5位家庭困难的邻居加入,从选绳技巧到纹样设计倾囊相授。如今,这5位邻居均已成为熟练工,日均能独立完成数件马具,人均日增收150元。“跟着努尔波力大哥学手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加再拉・努尔兰一边编织一边笑着说,曾经只拿过碗筷的双手,如今能织出精美的马具,让她充满成就感。

△90后阿斯哈尔别克·努尔波力负责通过互联网推销销售
努尔波力的儿子阿斯哈尔别克·努尔波力是传承人队伍中的年轻力量,作为马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这位90后小伙不仅精通传统技艺,还深谙线上销售之道。“现在我们不光靠线下订单,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马具制作过程,吸引了不少线上客户。”他打开手机展示着客户反馈,父子俩形成完美分工:父亲守艺保质量,儿子创新拓市场,让古老手艺接上了“互联网+”的地气。

△马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90后阿斯哈尔别克·努尔波力

△阿斯哈尔别克·努尔波力通过发朋友圈推广马具
如今,齐勒乌泽克村的彩绳马具已逐渐形成地域品牌。未来,齐勒乌泽克镇将结合“新疆・刁羊之乡”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马具制作体验工坊,打造“技艺展示+体验制作+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近期,受特克斯县委宣传部安排,我赴南京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培训班,实地学习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坊通过直播、短视频推广产品的先进经验。”齐勒乌泽克镇党委委员、统宣委员叶尔波拉提・巴合提江说,该镇将聚焦马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开展短视频制作专项培训,系统教授拍摄、剪辑及传播技巧,打破时空限制,推动马具技艺广泛传播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好看的彩色马具
夕阳西下,努尔波力家的灯光依旧明亮。彩绳在一双双手中不断延伸,编织出的不仅是精美的马具,更是非遗传承的脉络、乡村振兴的希望。“下一步,我想开发更多文创产品,比如带有马具元素的挂件、装饰品,让更多人了解马具文化,同时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增收。”努尔波力满怀期待地说。

△努尔波力编织的彩色马具
马具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克斯县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作为扎根八卦城的重要非遗项目,它既是中华文化最鲜活的注脚、地域特色最鲜明的表达,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中持续书写着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