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一周评论(10月27日—11月2日)

来源:伊犁零距离 日期:2025-11-03 18:11 【字体: 【打印本文】

凝聚共识,才能让每一股力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

11月初的伊犁河谷,一场伴随大风降温的强冷空气即将到来,但岁末的人们依然在各自努力,地肤草愈发红了,视野中,既有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里鸽群掠过时的悠然景致,也有项目建设现场真抓实干的火热氛围;既有马拉松赛道上突破纪录的激情瞬间,也有健康义诊台前细致问诊的温情时刻。短短一周,伊犁大地上的每一件事、每一项举措,都以小见大折射出这座城市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向着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的坚定步伐,更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初心与担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顶层设计,伊犁州第一时间将全会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1027日下午,州党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会精神,紧接着召开的三季度重大项目调研活动总结会又进一步强调要“真抓实干、争先创优”,坚决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从顶层部署到基层落实,伊犁用高效的行动证明,对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是融入到项目推进、目标攻坚的每一个环节中。这种“闻令而动、令行禁止”的执行力,正是伊犁确保发展不偏航、任务不落空的关键所在,也为“十五五”规划开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基础。

发展的精度,往往体现在对“关键领域”的精准发力上。1029日,伊犁州人民政府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服务业标准化创新发展合作协议,这份协议看似只是一次常规的政企协同,实则是伊犁破解服务业发展“标准不统一、质量不均衡”难题的关键一招。服务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标准化则是提升服务业品质的“金钥匙”,此次合作不仅让伊犁在服务业升级上有了更专业的指导,更能为全疆服务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伊犁经验”。

与此同时,中组部高层次专家走进伊犁,为林果业、种业、禽业养殖等领域“把脉问诊”,这种“借智借力”的做法,恰恰体现了伊犁在发展中不闭门造车、善用外部资源的开放思维。农业要提质、产业要升级,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专家的指导既能解决当下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更能为伊犁培育本土产业人才、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埋下伏笔。

民生无小事,每一件看似微小的民生举措,都是检验发展温度的试金石。1027日,伊犁州妇幼保健院的健康义诊台前,医生对居民小马腹部肿块的及时提醒,虽只是一次普通的诊疗建议,背后却是伊犁织密民生保障网的细致考量。健康是群众最基本的需求,通过义诊将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既能及时发现健康隐患,更能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而五年来累计完成29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围绕“进出河谷快起来,河谷内部环起来,县县高速连起来”目标构建公路交通网络,更是将“民生”二字写在了广袤的伊犁大地上。公路通,则产业兴、百姓富,从干线贯通到农村通达,每一条路的延伸都意味着群众出行更便捷、农产品运输更高效、乡村旅游发展更有底气。如今,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能享受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的消息,又让高层居民看到了生活品质提升的希望,这些举措看似分散,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一周里,伊犁的文化实践同样亮点纷呈:原创现代歌舞剧《天山问渠》巡演、“石榴籽杯”新疆群众“三大球”联赛足球总决赛开赛,这些活动早已超越了“文化展演”“旅游推广”的表层意义,而是以文化为介,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增进了解、加深情谊。就像“万人说新疆”江苏分享会上,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用“天山三文鱼”串联起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民生增收的故事,这种将地域特色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讲述方式,既展现了伊犁的生态之美、发展之实,更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伊犁。而“冰雪胜境美哉伊犁”冬季文旅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更是伊犁主动“走出去”,既为冬季旅游预热,更在推广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政法系统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班的开班、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浙江大学的培训、老干部专题党课的举办,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学习培训,实则是伊犁在“队伍建设”上的长远布局——无论是政法干部、民营企业家还是老干部,都是推动伊犁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凝聚共识,才能让每一股力量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

一周的时光虽短,但伊犁用行动诠释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的深刻内涵。从思想学习到经济发展,从民生改善到文化交融,每一项工作都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每一个举措都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蔡立鹏)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